人间处处是道场,
慧根生起凡尘扬。
千山万水皆经卷,
吾心安处既故乡。
——卢麒元

聪明人去读书,
精细人去炒股。
阔老花钱买舒服,
爱冒险的去豪赌。
平民贷款去置屋,
穷人先顾油盐醋,
老实人时兴学糊涂。
山河大地白日梦,
多少英雄白忙乎。
追风捕影忙一世,
到头谁识回家路。
细细参来深深悟,
糊涂人自有糊涂福。
只要不是我觉到、悟到的,任何人给不了我,给了我也拿不住; 只有我自己觉到、悟到的,我才有可能做到,我能做到的才是我的。我能够做到的,才是适合我的,也就是最好的!
享受结果,也享受过程,因为我们活在过程当中。——芒格
这个世界是通过欲望控制着我们的,当我们走过很长的道路后才会幡然醒悟。只是这时我们已经为此付出了代价。
不要去等待完美的时刻,把握好现在,让此刻变完美!
所有的选择都要付出代价,没有什么选择能够十全十美。选择了面包,可能就要放弃爱情;选择了财富,可能就要放弃健康;选择了事业,可能就要放弃自由……所有的选择,都只能由自己买单。所以在选择的时候,一定要清楚自己的支付能力。一种选择就是一种代价,不同的选择造就不同的人生。
有的时候你的梦想太大,别人说你的梦想根本不可能实现;有的时候你的梦想又太小,又有人说你胸无大志;不过又能怎么样呢,未来始终是自己的,梦想始终是自己的,没有人会来帮你实现它。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带伤的人,真正能治愈自己的,只有自己。
太多的人带着面具生活,时间久了连自己都不再认识那个真实的自我。
人生中最美好的东西, 不是眼睛能看到的,也不是手能摸到的,是用心才能感受到的。
《金刚经》解说(上)

引言
《金刚经》,全称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。金刚,比喻智慧之锐利、顽强、坚固,能断一切烦恼;般若,大智慧;波罗,彼岸;蜜,到达。以金刚一般锐利的大智慧,破除一切烦恼,到达觉悟的彼岸。
金刚经到底讲的什么?这个是学习《金刚经》面临的首要问题。这个问题出现在第二品中——“应云何住,云何降伏其心?”
《金刚经》要解决的就是这个疑问:应云何住,云何降伏其心?
这句话的意思就是:如何正确地认识你所感知的外界事物,如何保持清醒的认识,做出正确的判断。
佛祖在《金刚经》里两处地方给出了答案:
第一处在结尾第三十二品: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
什么是有为法?你看到的、听到的、闻到的、尝到的、碰触到的、感受到认识到的包括联想出来、推理出来的事物和现象,都是有为法。
这个四句偈的意思是,凡是你看到的事物、听到的声音、闻到的香味、品尝到的美味、触摸到的快感、意识到的概念,都是一种幻象,不是永恒不变的实在,就像一张照片,一段视频。他们就像一滴露水,很快就会蒸发掉,像闪电一样,转瞬即逝。人们应该认清到这些都是幻象,不应被迷惑,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,做出正确的判断。
这是佛祖在《金刚经》最后总结的四句偈。
佛祖在第十品中也给出了答案:应云何住,云何降伏其心?——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
意思和上面的四句偈一样,凡是你看到的事物、听到的声音、闻到的香味、品尝到的美味、触摸到的快感、意识到的概念,都是一种幻象,不是永恒不变的实在,就像一张照片,一段视频。人们应该认清到这些都是幻象,不应被迷惑,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,做出正确的判断。
在学习的时候,注意《金刚经》有几个特点:
1、《金刚经》为对话体,是佛祖和须菩提的对话。
须菩提是佛祖的弟子,被称为解空第一人,金刚经学的最好。
2、使用大量的比喻,就是方便说法。这也是佛经的特点。
前面说了,我们感知到的一切现象,都是幻象,当然也包括语言、文字本身。语言、文字不能准确的描述一个事物的内涵,所以佛祖采用比喻的方法。
3、使用大量的否定句式。
因为佛法认为认识到的一切现象都是幻象,但是普通人偏偏把幻象当成了永恒不变的实在,执幻为真。佛祖首先要破除大家对幻象的执着,采用否定的方法。
4、车轱辘话比较多。
因为佛法道理很简单,可以简单归纳为:所有的事物都是幻象,不要被幻象所迷惑。但是却很难被普通人理解和接受,所以佛祖不厌其烦的为大家讲解,从不同的角度讲解,用不同的事例讲解,根据不同的环境讲解。还要根据人们不同的认识能力、社会经验、学识水平,来因材施教。
在学习《金刚经》之前,先把“所有的事物都是幻象”的道理搞清楚。首先需要搞清楚几个基本概念:
六根:眼 耳 鼻 舌 身 意,人的六种认识器官或功能。
六尘:色 声 香 味 触 法,就是六种器官所对应的外界对象。
六识: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意识,是六根和六尘相互作用,形成的六种认识结果。
我们看到的事物、听到的声音、闻到的香味、品尝到的美味、触摸到的快感、意识到的概念,都是外界的六尘和人的六根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各种意识、认识或者概念,他们是一种表象或者幻象,相当于是一张照片,一段视频。他们不是永恒不变的实在,都是幻象。
那么是不是说,我们看到的事物、听到的声音、闻到的香味、品尝到的美味、触摸到的快感、意识到的概念,就是什么都没有呢,是虚无的,根本不存在呢?
这个说法也是错误的。《金刚经》第二十七品里对此有明确的说明:于法不说断灭相。
并不否定各种现象的存在,佛法讲五蕴皆空,不是什么都没有,空的意思是幻象。要求你佛法不否认幻象的存在,但是认识到这是幻象,不被幻象所迷惑,保持清醒的认识,做出正确的判断。
比如说,你面前有一碗味道很甜美的毒药。如果你被他甜美的味道所诱惑,一饮而尽,就会死亡。但是我们并不能因为有毒,就否认甜美的味道的存在,因为味道确实甜美。正确的做法是,承认味道甜美,但是要清醒的认识到有毒不能喝,不能犯糊涂,贪图一时的快感,满足一时的快乐而喝下去。
破除所有幻象的诱惑,保持清醒的认识,做出正确的判断,获得觉悟,就是金刚经的核心意义。
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
如是我闻,一时,佛在舍卫国祗(qí)树给(jǐ)孤独园,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。尔时,世尊食时,著衣持钵,入舍卫大城乞食。于其城中,次第乞已,还至本处。饭食讫,收衣钵,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
☆这一节,交代的是佛祖讲授佛法的背景。
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
时,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,偏袒右肩,右膝着地,合掌恭敬而白佛言:“希有!世尊!【伟大的佛祖啊!】如来【“如来”即是“佛”】善护念【关心 爱护 培养】诸菩萨,善付嘱诸菩萨。世尊!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阿耨(nòu)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【无上正等正觉。能觉知一切“真理”,并能如实了知一切事物,从而达到无所不知的一种智慧,是佛之觉行圆满的无上智慧,就是觉悟成佛的境界】,应云何住,云何降伏其心?”【如何正确地认识你所感知的各种事物,如何保持清醒的认识,做出正确的判断】佛言:“善哉,善哉。须菩提!如汝所说,如来善护念诸菩萨,善付嘱诸菩萨。汝今谛听!当为汝说: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应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”“唯然,世尊!愿乐(yào)欲闻。”
☆提出问题。
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
佛告须菩提:“诸菩萨摩诃(hē)萨【菩提萨埵(duò),菩萨】应如是降伏其心!所有一切众生之类: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湿生、若化生;若有色、若无色;若有想、若无想、若非有想非无想,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。【让众生消除一切烦恼,获得彻底解脱,悟道成佛,达到究竟涅槃的境界】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,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。【众生成佛了,一般人看来,是佛祖让他们成佛,实际上必须自己觉悟才能成佛。佛不度人人自度】何以故?须菩提!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【四相,对主体、客体、空间、时间的认识或概念,泛指所有的事物。这些都是幻象,不是永恒不变的实在】,即非菩萨。”【如果菩萨还把这四相当做真实的永恒不变的存在,认不清这四相本质上是虚幻的表象,那么你就没有修行到位,还不是菩萨】
☆菩萨如何不被幻象诱惑,保持清醒的认识。
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
“复次,须菩提!菩萨于法,应无所住,行于布施【不被表象所迷惑而布施,不为名誉、地位、利益的诱惑而布施】,所谓不住色布施,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。【不被你眼睛所看到的事物迷惑,保持清醒地认识去布施。不被你听到的声音、闻到的香味、品尝到的美味、触摸到的快感、意识到的概念所迷惑,保持清醒地去布施】须菩提!菩萨应如是布施,不住于相。【不被各种形象、现象,包括概念所迷惑,保持清醒的认识】何以故?若菩萨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【善行所得之福利】不可思量。须菩提!于意云何?东方虚空可思量不(fǒu)?”“不(fú,也有读fǒu的)也,世尊!”“须菩提!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不?”“不也,世尊!”【铺垫,强调多】“须菩提!菩萨无住相布施,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。【不住相布施,功德非常大】须菩提!菩萨但应如所教住。【菩萨就应该这样看待问题、认识问题,不被幻象所迷惑,保持清醒的认识,做出正确的判断】”
☆菩萨如何布施,如何看待问题、认识问题。 
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
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可以身相见如来不?”【可以通过外观相貌、特征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佛呢?】“不也,世尊!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。【不能通过外貌、长相、特征的表象,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佛,就是说,一个人是不是已经成佛,不能靠外观判断】何以故?如来所说身相,即非身相。”【佛的外观、形象、特征,都是表象,这些都不能代表佛本身,不是说有了这些特征,比如说长的佛像上画的人,就是佛。你不要被幻象所迷惑,时刻要保持清醒的认识。】佛告须菩提: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【凡是你看到的事物、听到的声音、闻到的香味、品尝到的美味、触摸到的快感、意识到的概念,都是一种幻象,不是永恒不变的实在,就像一张照片,一段视频】若见诸相非相,则见如来。【当你见到这些表象的时候,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都是幻象,不被幻象所迷惑,仍然做出正确的判断,你就觉悟成佛了】”
☆《金刚经》中的一条重要原理: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若见诸相非相,则见如来。
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
须菩提白佛言:“世尊!颇有众生,得闻如是言说章句,生实信不?”佛告须菩提:“莫作是说。如来灭后,后五百岁,有持戒修福者,于此章句能生信心,以此为实,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,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,闻是章句,乃至一念生净信者,须菩提!如来悉知悉见,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。【如果我死了500年后有人学习了金刚经,能掌握里面的道理,这个人一定不是一般人,有很深的智慧和佛缘。注意,这里强调的是金刚经的重要作用,而不是能生信心者如何如何】何以故?是诸众生无复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;【这些人已经没有四相,不被主体、客体、空间、时间这些幻象所迷惑,能够保持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】无法相,亦无非法相【法相,应该理解为佛法相关的概念,包括佛像、佛经这些具体的表象或者佛法这些抽象的概念。不被佛经、佛像、佛法这些表象给迷惑,保持清醒的认识。这就是无法相;不被这些幻象所迷惑,不是说否定佛像、佛经的价值,也不是否定佛法的存在。这就是无非法相的意思】。何以故?是诸众生若心取相,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。【被四相的幻象迷惑】若取法相,即著我人众生寿者。【被四相的幻象迷惑】何以故?若取非法相,即著我人众生寿者,是故不应取法【不应被四相的幻象所迷惑】,不应取非法【不被四相的幻象所迷惑,但是不能因此否定佛法本身的存在,否定佛法也是一种幻象】。以是义故,如来常说:‘汝等比丘,知我说法【道理、佛法、方法】,如筏喻者;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。’”【我所讲的佛法,包括佛经、佛像,就是一个启发大家觉悟的工具,就像一只小船,他的作用是把大家渡到河对岸。上岸以后,小船就没用了,可以把小船舍弃了。因为目的是为了上岸,而不是为了上船。同样的,学会了佛法,获得了解脱,佛法也应该像小船一样舍弃掉。佛法都应该舍弃掉,何况那些幻象,更不应该被他们迷惑了】
☆《金刚经》第二个原理:反对对佛法执着。想只烧香、拜佛、念经,不理解佛经的道理,不去修行,就能获得佛祖保佑,就能成佛的,这个就不是佛法,金刚经要破的就是这些幻象,让你的心不被迷惑。金刚经反对对佛经的执着,执着于佛经和佛法,也是一种新的执着,概念上、语言上的佛经、佛法也是一种幻象,也应该破除。同时,执着于对佛法的否认,也是错误的。
但是不是说烧香、拜佛、念经就不对。举个例子:小孩有病需要吃药,但是因为怕苦哭闹不吃。大人说,你吃了,然后给你一块糖。于是小孩吃了药,病治好了。烧香、拜佛、念经,对于对佛法一窍不通的人,可以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,但是只能起到糖块的作用,不能指望糖块治病,治病的是药。但是,没有这个糖块引诱一下,小孩真就不吃药,病就不能好。然而治病的确实不是糖块儿。
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
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?【佛祖成佛了吗?】如来有所说法耶?【佛祖对你们讲佛法了吗?】”须菩提言:“如我解佛所说义,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亦无有定法,如来可说。【没有什么固定的形式、仪式、标志、表象,能代表成佛这件事情,真正成佛要靠自己去觉悟。也没有固定的语言、文字、符号、书籍等能代表真正的佛法。佛祖所讲的佛法,可以帮助你自己觉悟,必须自己悟道才能成佛】何以故?如来所说法,皆不可取、不可说【佛祖为大家讲的佛法,只是用来引导大家去成佛的,大家如果执着于佛祖讲的佛法,停留在讲佛法这种表象上,而不是自己去思考、去修行、去悟道,就不能真正成佛】、非法【普通人认识到的佛法,不是真正的佛法。真正的佛法不是你概念中的佛法】、非非法【因此而认为佛法不存在也是错误的。佛法是存在的,但是你关于佛法的概念是错误的。因为你的头脑不够清醒,被幻象所迷惑了】。所以者何?一切圣贤,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。”【真正悟道的圣贤,和普通人的差别就在于无为法,在于看破所有语言描述所形成的概念、形象都是幻象。成佛悟道的人,因为他们认识到了所有的事物都是幻象,像一张照片,一段视频,而不被他们迷惑,能够保持清醒的认识,所以和普通人形成了巨大的差别。同样的看到一个东西,人家成佛的知道那是幻象。不被迷惑,保持清醒的认识。普通人,当成了永恒不变的实在了,产生了欲望、兴趣、贪恋等各种想法,心就乱了,各种痛苦接踵而至】
☆反对对佛祖、佛法、成佛的执着。这一层意思中,对佛陀本人、佛法、成佛的幻象也应该舍弃,执着于佛祖本人、佛法、成佛,也是一种新的执着,对于没有成佛的人,关于佛祖、佛法、成佛的概念都是一种幻象。
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
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,是人所得福德,宁为多不?”【铺垫,强调福德很多很多】须菩提言:“甚多,世尊!何以故?是福德即非福德性,是故如来说福德多。”“若复有人,于此经中受持,乃至四句偈等,为他人说,其福胜彼。何以故?须菩提!一切诸佛,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,皆从此经出。【如果有人能够为别人讲授金刚经,乃至金刚经里面的几句话,他的福德,比前面那么多的福德还要多。所有成佛的人,他们获得的道理,都来在金刚经里面。注意,这里强调的不是讲授金刚经的人的功德,而是强调金刚经本身的价值有多么重要】须菩提!所谓佛法者,即非佛法。”【没有悟道的普通人概念中的佛法,并不是真正的佛法,那也是一个幻象。不应该被佛法的幻象所迷惑,保持清醒的认识,做出正确的判断,这才是真正的佛法。】
☆反对对《金刚经》的执着,不要被佛法表象所迷惑,追求真正的佛法。
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
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须陀洹【佛教中共有四个果位,分别是须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罗汉】能作是念:‘我得须陀洹果’不?【一个真正悟道的人,能不能说自己得了须陀洹果位?】”须菩提言:“不也,世尊!何以故?须陀洹名为入流,而无所入,不入色声香味触法,是名须陀洹。”【不能,因为真正悟道的人,已经意识到所谓的须陀洹果位本是幻象,他们不会被这个幻象所迷惑,仍能保持清醒的认识】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斯陀含能作是念:‘我得斯陀含果’不?”须菩提言:不也,世尊!何以故?斯陀含名一往来,而实无往来,是名斯陀含。”【不能,因为真正悟道的人,已经意识到所谓的斯陀含果位本是幻象,他们不会被这个幻象所迷惑,仍能保持清醒的认识】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阿那含能作是念:‘我得阿那含果’不?”须菩提言:“不也,世尊!何以故?阿那含名为不来,而实无来,是名阿那含。”【不能,因为真正悟道的人,已经意识到所谓的阿那含果位本是幻象,他们不会被这个幻象所迷惑,仍能保持清醒的认识】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阿罗汉能作是念,‘我得阿罗汉道’不?”须菩提言:“不也,世尊!何以故?实无有法名阿罗汉。世尊!若阿罗汉作是念:‘我得阿罗汉道’,即著我人众生寿者。世尊!佛说我得无诤三昧,人中最为第一,是第一离欲阿罗汉。我不作是念:‘我是离欲阿罗汉’。世尊!我若作是念:‘我得阿罗汉道’,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(yào)阿兰那行者!以须菩提实无所行,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。【不能,因为真正悟道的人,已经意识到所谓的阿罗汉果位也是幻象,他们不会被这个幻象所迷惑,仍能保持清醒的认识,才能真正的成佛】
☆佛教中共有四种果位,这是一种方便说法,代表修行的四个水平或层次。须陀洹代表学会了佛法的理论,对佛法产生信心。斯陀含代表修行中有反复,阿那含代表经过修行不再反复,取得了更大的进步。阿罗汉果,也叫杀贼,贼就是各种烦恼,代表了彻底断除了烦恼,成佛了。对于成佛的人,不会被果位这种概念所迷惑,所谓果位,无论是须陀洹果,还是阿罗汉果,都是幻象,他的作用就是用来说明修行的阶段或进程的,并没有一个真正的果位,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。一旦被这种表象所迷惑,整天想着成这个果、那个果的,就不清醒了,就不能成佛了。
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
佛告须菩提:“于意云何?如来昔在燃灯佛所【也叫过去佛、迦叶佛。传说在过去无量劫中,有一天,还是善慧童子的释迦牟尼在路上行走,正巧遇到燃灯佛也在路上走着。善慧童子发现地面有一滩污水,心想佛是赤足行走,这污水一定会弄脏了佛的双脚。就顿发大心,亲身扑在地上,还用自己的头发,铺在污水上面,等着燃灯佛从他头发上走过去。当时燃灯佛看到善慧童子这种布发掩泥的情景,就授记(预言)说:“善男子,汝于来世,当得作佛,号释迦牟尼。”】,于法有所得不?”【佛在燃灯佛那里的时候,有没有得到过授记啊?】“不也,世尊!如来在燃灯佛所,于法实无所得。”【没有。这段是告诉你,不要对成佛这种概念所迷惑。不是说整天想着成佛,就能成佛,成佛必须的不被各种幻象所迷惑,包括成佛的幻象,保持清醒的认识,做出正确的判断,自己觉悟才能成佛】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菩萨庄严佛土不?”【菩萨能不能把你带到庄严佛土啊?】“不也,世尊!何以故?庄严佛土者,则非庄严,是名庄严。”【不能,因为当一个菩萨想着到达庄严佛土的时候,如果被庄严佛土这个概念的表象所迷惑住,他就不能够保持清醒的认识,反倒不能到达庄严佛土。一般人概念中的庄严佛土,不过是思维形成的一个概念,并非是真正的庄严佛土,不过是借用这个名词而已,也是幻象】“是故须菩提!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,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,【菩萨应该这样的使自己的心像一面镜子一样明亮,应该不被看到的现象所迷惑,而保持清醒的认识。应该不被听到的声音、闻到的香味、品尝到的美味、触摸到的快感、意识到的概念所迷惑,保持正确的判断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【你看到的事物、听到的声音、闻到的香味、品尝到的美味、触摸到的快感、意识到的概念,都是一种幻象,不是永恒不变的实在,就像一张照片,一段视频。人们应该认清这些幻象,不被迷惑,保持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】须菩提!譬如有人,身如须弥山王,于意云何?是身为大不?”须菩提言:“甚大,世尊!何以故?佛说非身,是名大身。” 【当你不被幻象所迷惑,保持清醒的认识的时候,就不会被巨大的身体这种表象所迷惑,而能认识到一个人真正的强大,在于内心的强大】
☆对《金刚经》所提出的核心问题,第一次明确的回复: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
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
“须菩提!如恒河中所有沙数,如是沙等恒河,于意云何?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?”须菩提言:“甚多,世尊!但诸恒河尚多无数,何况其沙。”“须菩提!我今实言告汝: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,以用布施,得福多不?”须菩提言:“甚多,世尊!”【铺垫,强调多】佛告须菩提:“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于此经中,乃至受持四句偈等,为他人说,而此福德胜前福德。”【如果有人为大家讲授金刚经的道理,甚至只讲授金刚经中几句原理,得到的福德比上面提到的还要多。注意,这里强调的并不是讲授金刚经者有多大功德,而是强调金刚经的巨大价值】
☆金刚经的价值非常巨大。
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
“复次,须菩提!随说是经,乃至四句偈等,当知此处,一切世间、天人、阿修罗,皆应供养,如佛塔庙,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。须菩提!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,若是经典所在之处,则为有佛,若尊重弟子。”【这段强调金刚经的重要意义和重要价值,金刚经就是佛的境界,就是佛法。大家应该对传授金刚经的人尊重。注意,最终强调的还是金刚经本身的价值和意义,以及学习金刚经的意义。】
☆进一步强调金刚经的价值,今后凡是遇到讲授、传承金刚经的,要大力支持。
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
尔时,须菩提白佛言:“世尊!当何名此经,我等云何奉持?”【我们怎么称呼这部佛经?我们如何对待这部佛经?】佛告须菩提:“是经名为《金刚般若波罗蜜》,以是名字,汝当奉持。所以者何?须菩提!佛说般若波罗蜜,则非般若波罗蜜。【但是佛祖提醒大家,学习《金刚经》要学习《金刚经》的真谛、内涵,不要被这部经的教条、表象迷惑,重点是学习里面的道理。如果只是念一念金刚经,那只是学习的第一步,不代表真正学会了《金刚经》的道理。佛经不是用来念的,而是用来学的,要学会里面的内涵,并按照佛经的道理去实践,到生活中到社会中检验。许多人以为念经,念《金刚经》,就是佛法,就能成佛,那是不对的】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有所说法不?【佛祖给你们讲过佛法吗?】”须菩提白佛言:“世尊!如来无所说。”【这段对话的意思是,佛祖讲的佛法,也是幻象,不要被迷惑,重要的是佛祖讲了什么道理,要掌握佛法的道理和内涵,并到社会生活学习中去检验,去应用】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?”须菩提言:“甚多,世尊!”“须菩提!诸微尘,如来说非微尘,是名微尘。【普通人看到的各种现象,只是表象,不是永恒不变的实在,只是使用微尘这个名词做代号,大家不要被这个名词所迷惑,对此要保持清醒的认识】如来说:世界,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【普通人看到的世界,只是表象,不是永恒不变的世界,只是使用世界这个名词做代号,大家不要被这个名词所迷惑,对此要保持清醒的认识】须菩提!于意云何?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?【能不能通过各种外观形象(比如佛像)、行为、特征、标记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佛呢?】”“不也,世尊!何以故?如来说:三十二相,即是非相,是名三十二相。”【不能。普通人看到的佛的各种外观形象、行为、特征、标记,也是幻象,不是判断是不是真佛的标准,只是使用三十二相这个名词做代号,大家不要被这个名词所迷惑,对此要保持清醒的认识,做出正确的判断】“须菩提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;【铺垫,强调多】若复有人,于此经中,乃至受持四句偈等,为他人说,其福甚多。”【如果有人讲授《金刚经》或者《金刚经》中几句道理,福德比这个还多。注意,这句强调的并不是讲授《金刚经》,而是强调《金刚经》本身的重要价值】
☆不要被《金刚经》、佛、佛经、佛像这些表象所迷惑。
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
尔时,须菩提闻说是经,深解义趣,涕泪悲泣,而白佛言:“希有,世尊!佛说如是甚深经典,我从昔来所得慧眼,未曾得闻如是之经。【须菩提听到佛祖的讲解,明白了其中的道理,对佛说:伟大的佛祖啊,你讲了这么深刻的道理,这是我从来没有听过的。】世尊!若复有人得闻是经,信心清净,则生实相,当知是人,成就第一希有功德。【如果有其他人听到《金刚经》,能够理解明白其中的道理,并产生清净心,保持清醒的认识,那就是悟道了(实相),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认为,获得了最高的功德。这里说的实相,并不是普通的外观、形象、特征、标记等表象,而是真谛或者说佛法】世尊!是实相者,即是非相,是故如来说名实相。【这里说的实相,不是表象,不是幻象,称作实相。实际上就是认识到了我们觉知到的一切事物,都是幻象,并能够不被幻象所迷惑,保持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】世尊!我今得闻如是经典,信解受持不足为难,若当来世,后五百岁,其有众生,得闻是经,信解受持,是人则为第一希有。【现在我懂得《金刚经》的道理了,深信不疑,没有问题。但是500年后,有人看到《金刚经》,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而悟道,这个人就非常伟大了】
何以故?此人无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。【为什么呢?因为这个人知道四相都是幻象,不被迷惑】所以者何?我相即是非相,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即是非相。【为什么呢?因为,有我相,则证明被幻象所迷惑,认识还是不清醒,就是非相,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也是这样的道理。】何以故?离一切诸相,则名诸佛。【看破你认识到的一切事物都是幻象,不被迷惑,保持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,就是悟道成佛了】”佛告须菩提:“如是!如是!若复有人得闻是经,不惊、不怖、不畏,当知是人甚为希有。【如果有人看到《金刚经》,不惊奇、恐怖、畏惧,这个人就很了不起,不是一般人。佛祖预见到了,很多人学习佛法,还处于一种迷信、崇拜的不清醒的状态,这是因为被幻象所迷惑。这种人的表现是,听到佛经就诚惶诚恐,见佛就拜,见庙就烧香。这是不对的。对佛经也不应执着,佛经也是幻象,佛经的教条不代表佛法的真谛】何以故?须菩提!如来说第一波罗蜜,非第一波罗蜜,是名第一波罗蜜。【如来讲的佛法,不是普通人认识中的表象或幻象,比如佛像、佛经、烧香、拜佛这些标记、形式、仪式,那只不过是一个记号,也是幻象。大家不要被这些概念迷惑了】须菩提!忍辱波罗蜜,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。【普通人认识的忍辱波罗蜜,也是幻象,不要被迷惑,要保持清醒的认识,掌握真正的忍辱波罗蜜】何以故?须菩提!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,我于尔时,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。【比如我过去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时候,就破除了四相,更没有想到什么忍辱波罗蜜。当你被四相或者忍辱波罗蜜的概念迷惑的时候,你就无法忍受这些痛苦的】何以故?
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,若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应生嗔恨。【如果当时我被四相迷惑了,头脑不清醒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,就不能那么淡定了,就会产生怨恨】须菩提!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,于尔所世,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。【正是因为不被幻象所迷惑,保持清醒的认识,过去500世才能做忍辱仙人】是故须菩提!菩萨应离一切相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【菩萨应该不被认识到的一切幻象表象所迷惑、诱惑,保持清醒的认识,做出正确的判断,这样才能成佛】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,【菩萨应该这样的使自己的心像一面镜子一样明亮,不被看到的现象所迷惑,而保持清醒的认识。应该不被听到的声音、闻到的香味、品尝到的美味、触摸到的快感、意识到的概念所迷惑,保持清醒的认识,做出正确的判断】应生无所住心。【不被你认识到的各种幻象所迷惑,保持清醒的认识,做出正确的决断】若心有住,则为非住。【如果你做到了上面的要求,这时候产生的认识或判断,就是正确的了,就觉悟成佛了】是故佛说:‘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。’须菩提!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,应如是布施。【菩萨布施也是这样,不应被各种幻象所迷惑,保持清醒的认识。有人做好事,为了得到回报,有的是为了得到大家的称赞,有的是为了福报,有的是为了被崇拜,这都是错误的。其实很简单,就是做好事不留名,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】如来说:一切诸相,即是非相。【如果懂得这个道理,不被幻象所迷惑,保持清醒的认识,做出正确的判断,那么就可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,把握事物的内涵】又说:一切众生,即非众生。【如果众生,能明白这个道理,就不是众生了,也可以觉悟成佛了,这句话是说人人可以成佛】须菩提!如来是真语者、实语者、如语者、不诳语者、不异语者。【佛,不被幻象迷惑,保持清醒的认识,做出正确的描述和判断】须菩提!如来所得法,此法无实无虚。【佛说的佛法,脱离了一切幻象,保持清醒的认识,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。超越虚实的概念,你说佛法是教条不对,你说佛法不存在也不对。佛法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如如不动】须菩萨,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,如人入暗,则无所见。【如果菩萨在讲授佛法的时候,被《金刚经》的幻象所迷惑,把《金刚经》当做教条来讲授,甚至让众生对《金刚经》产生膜拜、崇拜、迷信、恐惧,就像一个人从明亮的院子里进入一个黑屋子里,什么都看不到了】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,如人有目,日光明照,见种种色。【如果菩萨讲授佛法的时候,不被《金刚经》的幻象所迷惑,头脑清醒,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,就像人长了一双明亮的眼睛,能看到阳光下各种美丽的色彩】须菩提!当来之世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能于此经受持读诵,则为如来以佛智慧,悉知是人,悉见是人,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。”【将来如果有人能按照上面的方法诵读金刚经,学习金刚经,也会获得佛的智慧,获得很大的功德。】
☆将来,菩萨如何传授金刚经。
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
“须菩提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,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,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,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;【铺垫,表示非常非常多】若复有人,闻此经典,信心不逆,其福胜彼,何况书写、受持、读诵、为人解说。【如果有人听到金刚经就能相信,这个人福德比前面还多。如果能书写、学习、朗诵,自己学会了,还能给别人讲解,福德更多】须菩提!以要言之,是经有不可思议、不可称量、无边功德。【再次强调金刚经的重要作用和价值】如来为发大乘者说,为发最上乘者说。【学习《金刚经》需要高智慧和高境界】若有人能受持读诵,广为人说,如来悉知是人,悉见是人,皆得成就不可量、不可称、无有边、不可思议功德。【再次强调有人学会了之后,能够讲授给其他人,会有很大的功德】如是人等,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【这样的人,叫做荷担如来。就是在生活中弘扬佛法的菩萨。修行就是生活,生活之外没有修行。修行在社会中,在生活中,在工作中。所谓修行,修,就是学习、领悟佛法,掌握佛法的道理。行,就是按照佛法讲的道理去生活,去工作,生活要和谐、快乐,工作要有成就、有创造。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;离世觅佛法,恰似求兔角】
何以故?须菩提!若乐小法者,著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则于此经,不能听受读诵、为人解说。【如果没有掌握佛法的真谛,没有认识到你感知到的各种现象都是幻象,是学不会《金刚经》的,也不能为别人讲解《金刚经》】须菩提!在在处处,若有此经,一切世间、天、人、阿修罗,所应供养;当知此处则为是塔,皆应恭敬,作礼围绕,以诸华香而散其处。”【如果一个人真正明白了《金刚经》的道理,并讲解传授《金刚经》,大家应该尊重。但是这里侧重的不是讲授《金刚经》的个人,而是强调《金刚经》本身的重要意义】
☆学习金刚经者的条件:智慧者,才能领略传承金刚经的内涵,掌握佛法。
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
“复次,须菩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受持读诵此经,若为人轻贱,是人先世罪业,应堕恶道,以今世人轻贱故,先世罪业则为消灭,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【假如你学习《金刚经》,学会以后还向别人讲授,但是仍然被人歧视,你不要灰心,他们即使是轻视、羞辱你,你也要淡然处之,这样你就会成佛的。假如你学习金刚经的时候,有人笑话你、羞辱你,你就不淡定了,那说明你还没有修行到位,没有摆脱幻象的诱惑】“须菩提!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,于燃灯佛前,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,悉皆供养承事,无空过者,【铺垫,强调的是佛祖当年的功德非常巨大】若复有人,于后末世,能受持读诵此经,所得功德,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,百分不及一,千万亿分、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。【如果后世有人能诵读、学习《金刚经》,功德比佛祖当年还多】须菩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于后末世,有受持读诵此经,所得功德,我若具说者,或有人闻,心则狂乱,狐疑不信。【佛祖预言末法时代,讲授《金刚经》,有些人不会相信的】须菩提!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,果报亦不可思议。【在末法时代,由于很人多不相信,也不能领会《金刚经》的道理,所以学习、领会、讲授《金刚经》的意义更加重大】”
☆末法时代,如果能领略金刚经的内涵,意义更加重大。

《金刚经》解说(下)

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
尔时,须菩提白佛言:“世尊!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云何应住?云何降伏其心?【成佛的人,怎么正确的认识事物啊?怎么保持清醒的认识啊?】”佛告须菩提:“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,当生如是心,我应灭度一切众生。【成佛的人,应该认识到,我能够帮助所有的人悟道】灭度一切众生已,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。【能帮助众生悟道成佛的人,应该不被各种幻象所迷惑,能够保持清醒的认识,做出正确的判断,因此他们也不会被成佛的表象所迷惑,仍然保持清醒的认识,这才是真正的悟道】何以故?须菩提!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则非菩萨。【为什么呢?因为菩萨如果被幻象所迷惑,不能保持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,那就不是菩萨了。】所以者何?须菩提!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。【真正的成佛者,不会停留在表象的层次,不会被外观和幻象所迷惑】”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于燃灯佛所,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?”“不也,世尊!如我解佛所说义,佛于燃灯佛所,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【须菩提说,按照我对佛法的理解,您在燃灯佛那里的时候,并没有被成佛的幻象所迷惑,一直保持清醒的认识,所以您才成佛的。】佛言:“如是!如是!须菩提!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须菩提!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:汝于来世,当得作佛,号释迦牟尼。【如果我当时被成佛的概念所诱惑,所迷惑,那么燃灯佛就不能为我授记了】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,作是言:‘汝于来世,当得作佛,号释迦牟尼。’
何以故?如来者,即诸法如义。【凡是你看到的事物、听到的声音、闻到的香味、品尝到的美味、触摸到的快感、意识到的概念,都是一种幻象,不是永恒不变的实在,就像一张照片,一段视频,他们是六根六尘相互作用,受到习惯、经验、兴趣、欲望等影响或诱惑所形成的一种认识。人们应该认清这些幻象,不被迷惑,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认识】若有人言:‘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’。须菩提!实无有法,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【如果有人说佛祖成佛了,你要记住,实际上成佛这个概念也是幻象,如果你被这个幻象或这个概念所诱惑、迷惑,不能保持清醒的认识,实际上没有成佛】须菩提!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于是中无实无虚。【佛祖成佛,不是普通人认为的那样,不能用真假来描述,被成佛的幻象所迷惑不对,说佛祖没有成佛也不对。不能否定成佛这个事情,但是不能被成佛的概念和表象所迷惑】是故如来说:一切法皆是佛法。【所以如来说:所有的你感知到的现象,都是佛法】须菩提!所言一切法者,即非一切法,是故名一切法。【用语言描述出来的各种现象,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实在,那只是一种表象或幻象,你应该不被迷惑。不过呢,还要用“一切法”这个名词做个代号来标记。作为人的认识工具的语言,本身就是幻象,就不完备。对普通人具有一定的迷惑性。佛法就是要认清和破除这种迷惑性的。文字本来就是工具,有借助的作用,但是不能准确的表达真实的意思。可普通人偏偏又不知道语言的这种局限,认为文字的描述是准确的】须菩提!譬如人身长(cháng)大。”须菩提言:“世尊!如来说:人身长大,则为非大身,是名大身。”【比如人长的高大。佛祖说人长的高大,是一种描述,这种描述并不准确,不代表事物的本质,你不应被佛祖的语言描述所迷惑,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,认识到语言本身的局限性。但是必须用“身体高大”这个名词做代号,做标记。】“须菩提!菩萨亦如是。若作是言:‘我当灭度无量众生’,则不名菩萨。【菩萨也是这个道理,如果有人说能将你让你成佛,这个人一定不是菩萨。因为成佛也是一个语言描述的幻象,不应被迷惑】
何以故?须菩提!无有法名为菩萨。是故佛说:一切法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。须菩提!若菩萨作是言,‘我当庄严佛土’,是不名菩萨。【没有一种人可以称作菩萨,如果有个菩萨说,我可以给你们带到庄严佛土去,那么这个人不是真正的菩萨,他的境界不够。净土就在自己的脚下,没有另外一个净土,念佛念不到净土,要想到达极乐净土,唯有修行一条路。修行修行,修,学习领悟佛法的道理;行,按照佛法的道理去实践,去检验。你觉悟了,当下就是净土】
何以故?如来说:庄严佛土者,即非庄严,是名庄严。须菩提!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,如来说名真是菩萨。【普通人说的庄严佛土,实际上不是真正的庄严佛土,那只是一个幻象,只不过用庄严佛土这个名词做标记。如果菩萨真正认识到所有现象都是幻象,不被迷惑,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,这个人才是真正的菩萨】
☆用各种事例去验证《金刚经》的道理。
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
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有肉眼不?”
“如是,世尊!如来有肉眼。”
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有天眼不?”
“如是,世尊!如来有天眼。”
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有慧眼不?”
“如是,世尊!如来有慧眼。”
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有法眼不?”
“如是,世尊!如来有法眼。”
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有佛眼不?”
“如是,世尊!如来有佛眼。”
【人人都有五眼,代表人认识事物的水平和程度的不同。肉眼看到的都是表象;天眼是上升到一定的高度看问题,更能看到全貌;慧眼和法眼的角度不同,判断不同,当然看到的事物,更有深度;佛眼,就能认识到所有的看到的事物都是幻象,并不被这种幻象所迷惑。普通人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,只能看到表象。只要你不被事物的幻象所迷惑,保持清醒的认识,做出正确的判断,你也具有佛眼】
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恒河中所有沙,佛说是沙不?”
“如是,世尊!如来说是沙。”
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一恒河中所有沙,有如是等恒河,是诸恒河所有沙数,佛世界如是,宁为多不?”“甚多,世尊!”【铺垫,形容非常多】佛告须菩提:“尔所国土中,所有众生,若干种心,如来悉知。【众生的想法、看法、认识,也非常多。佛祖也都能了解、掌握】何以故?如来说:诸心皆为非心,是名为心。【普通人的认识、观念,都是幻象,并不是真正的心,可以称作“妄心”,大家不要被迷惑】所以者何?须菩提!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。”【人的认识、观念,都是幻象。人的心也是幻象,不要被迷惑。时间也是一个幻象。你的心不要被时间所迷惑】
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
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,是人以是因缘,得福多不?”“如是,世尊!此人以是因缘,得福甚多。”“须菩提!若福德有实,如来不说得福德多;【在真正成佛的人看来,普通人眼里所谓的福德,也是幻象,是不会被这种幻象所迷惑的,更不会在乎福德多不多的】以福德无故,如来说得福德多。【真正成佛悟道的人,并不追求所谓的福德,也不会在意福德,更没有多少的问题。只有这样不为追求福德而修行的人,才能获得福德,真正的福德就是觉悟,就是成佛。福德和觉悟是一体两面的事情。他们不会为了追求福德而行善、布施、弘扬佛法,觉悟了以后,自然就体会到福德的滋味了】”
☆破除福德的幻象,去除对福德的执着。
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
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?”【可不可以按照一个人的外表、身体来判断是否成佛?】“不也,世尊!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。何以故?如来说:具足色身,即非具足色身,是名具足色身。”【普通人看到的佛的外观相貌,都是一种幻象,这些幻象的出现,不代表就是佛的存在,只不过是一个记号,标记。不能据此判断一个人是否成佛】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?”【可不可以按照一个人的行为、特征来判断是否成佛?】“不也,世尊!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。何以故?如来说:诸相具足,即非具足,是名诸相具足。”【佛,就是觉悟的人,悟道成佛的人,不是通过外在的行为或特征来证明的,必须真正的认识到万物都是幻象的道理,不被幻象所迷惑,才能成佛。各种行为、特征,不过是表象,是幻象,并不是成佛者的证明,不过是一个记号而已,即使你获得这个记号,不能觉悟,也无法成佛】
☆去除对佛的表象的执着。
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
“须菩提!汝勿谓如来作是念:‘我当有所说法。’【大家不要认为佛祖讲过什么佛法。真正的佛法不在教条里,不在佛经里,需要大家自己觉悟。佛不度人人自度。佛祖不能让你成佛,必须自己修行,自己领悟,自己觉悟成佛。佛祖不过是给你一个启发。光看佛经,念佛,烧香,是成不了佛的。如果你不知道佛经里面说的什么意思,天天念也成不了佛】莫作是念,何以故?若人言:如来有所说法,即为谤佛,不能解我所说故。【如果你自己不懂一切事物都是幻象的道理,只是说佛祖说了什么什么,就加以膜拜、迷信,那是对佛祖的诽谤,因为你没有理解佛祖说的话的意思。你被佛祖说的话给迷惑了,头脑不清醒了】须菩提!说法者,无法可说,是名说法。【佛经不能代表佛祖讲的佛法,因为语言文字不能准确的描述事物的真实状况和内涵。你要知道语言这个缺陷。但是不得不借助语言文字做记录。最终要靠自己去领悟内涵,觉悟成佛】”尔时,慧命须菩提白佛言:“世尊!颇有众生,于未来世,闻说是法,生信心不?”【将来有众生听到这些道理,能不能相信啊?】佛言:“须菩提!彼非众生,非不众生。【那些人不能用众生的概念代表,但是也不能说不是众生,暗含的意思是人人可以成佛,佛和众生并不是截然对立的,而是一体两面的,觉悟的时候是佛,迷的时候就是众生】何以故?须菩提!众生众生者,如来说非众生,是名众生。【普通人的众生的概念,和成佛的人的众生的概念是不一样的,普通人的众生概念,是和佛相对立的,独立于佛之外的另外一个众生,而成佛者的众生概念,则认为佛凡一体。但是成佛的人,也只能借用“众生”这个名词来做标记】”
☆强调不要被佛祖所说的佛法所迷惑,破除对佛祖、佛法、佛经的幻象,佛不度人人自度,人人可以成佛。
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
须菩提白佛言:“世尊!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为无所得耶?”【佛祖成佛,没有得到什么法术?真的没有什么秘笈、诀窍吗?】佛言:“如是,如是。须菩提!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,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 【真正成佛,就是认识到所有的事物都是幻象,并且不要被幻象所迷惑的道理,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诀窍。即使是成佛这个概念,也是幻象,如果被成佛的概念所迷惑,整天想着成佛,不能保持清醒的认识,那也无法成佛】
☆成佛,没有什么法术、诀窍。
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
复次,须菩提!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,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;【佛法是平等的,众生是平等的,人人可以成佛,没有高下之分。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境界比别人高的时候,其实他还没有觉悟,没有悟道。他还被比比人境界高这种幻象所迷惑,不能保持清醒的认识】以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【不要被感知到的各种幻象所迷惑,保持清醒的认识,做出正确的判断,到社会、到生活、到工作中去实践】须菩提!所言善法者,如来说即非善法,是名善法。【真正的成佛,不能停留在主体、客体、空间、时间这些概念、文字上,那都是幻象。不被这些概念迷惑,才能真正的成佛。善法也是幻象,不被善法的概念所迷惑,才是真正的善法】
☆众生平等,佛法在世间。
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
“须菩提!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,如是等七宝聚,有人持用布施;【铺垫,比喻很多很多】若人以此《般若波罗蜜经》,乃至四句偈等,受持、为他人说,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,百千万亿分,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。”【如果有人学会了《金刚经》并为别人讲授,甚至只讲其中几句话中的道理,功德比前面所说的功德要高的多。注意,这里强调的不是功德,而是金刚经本身的重要价值】
☆再次强调金刚经的重大意义。
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
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:‘我当度众生。’【真正菩萨、成佛的人,不会成天想着超度别人成佛,如果被这概念所迷惑,不但自己不能成佛,也不能帮助别人成佛】须菩提!莫作是念。何以故?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。【佛不度人人自度。能否成佛,在于自己能否领会佛法的原理,能不能觉悟。如果自己不觉悟,不能明白一切都是幻象的道理,谁也帮不了你成佛】若有众生如来度者,如来则有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。【如果哪个人说他能把你度成佛,这个人一定不是成佛的人,他还被四相的幻象所迷惑呢】须菩提!如来说:‘有我者,则非有我,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。’【成佛的人不被我相所迷惑,但是他并不是否认我的存在,而是看到我相之后不被迷惑,保持清醒。而普通人见到我相就不能保持清醒了】须菩提!凡夫者,如来说则非凡夫。”【这句话重点强调,人人可以成佛。有些自以为得道的人,瞧不起凡夫,认为凡夫不能成佛,其实这个人就是凡夫。在佛的眼里,凡夫经过修行,也可以成佛。佛凡一体,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,清醒的时候就是佛,被迷惑的时候就是凡人】
☆佛不度人人自度。能否成佛取决于自己是否觉悟。
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
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?”【如果一个人的外貌和佛祖长的一样,可不可以说这个人也是佛?】须菩提言:“如是!如是!以三十二相观如来。”【须菩提认为长相和佛祖一样,就是佛,这是由于须菩提对佛祖太敬佩,太尊重了,达到一种崇拜的程度】佛言:“须菩提!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,转轮圣王则是如来。”【转轮圣王的外貌和和佛祖差不多,都非常漂亮,但是转轮圣王对事物还很痴迷和执着,所以并不是佛】须菩提白佛言:“世尊!如我解佛所说义,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。”【须菩提醒悟了,不难因为一个人外貌和佛祖一样,就把他当成佛】尔时,世尊而说偈言:“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。”【如果看到相貌和佛祖一样漂亮,声音和佛祖像一样动听的人就以为见到了真佛,那就像人走在邪路上一样,不是成佛的】
☆破除对佛祖本人外貌、声音的执着。长的再像佛祖,声音再像佛祖,也不是佛。
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
“须菩提!汝若作是念:‘如来不以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’须菩提!莫作是念,‘如来不以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’【前面说到,不能根据一个人的外貌、行为、特征等判断他是否成佛。那么是不是说,佛就没有相貌,没有特征,没有行为了呢?认为成佛的人,没有外貌可以看见, 没有什么特征,没有行动让人看到,这也是错误的】须菩提!汝若作是念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说诸法断灭。莫作是念!何以故?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于法不说断灭相。” 【我们看到的事物、听到的声音、闻到的香味、品尝到的美味、触摸到的快感、意识到的概念,都是外界的六尘和人的六根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表象或者幻象,相当于是一张照片,一段视频。不是永恒不变的实在。但是并不是说什么都没有,什么都是虚无的,根本不存在,而是要求我们认识到这些都是幻象,并保持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。就好比空气中有病菌,你不能因此不喘气。知道空气中有病菌,就要加强营养,多锻炼身体,增加身体抵抗力,让自身的免疫系统消灭病菌,身体就不得病了。不能因为空气中有细菌,就不喘气,或者是关在屋子里。佛法不是让你否认幻象的存在,而是让你认清幻象,不被迷惑,保持清醒的认识,别被他欺骗了,你要控制他,而不是假装他不存在,也不是他控制你。佛法并不否认幻象的存在,关键是你怎么认识,不能被迷惑】【学习金刚经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顽空。前面金刚经一直提醒大家,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,不是说什么都没有的意思。不能做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者】【爱因斯坦说:在我们认识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,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,它在我们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,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】
☆《金刚经》的一个重要原理:于法不说断灭相。
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
“须菩提!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;【铺垫,说的是很多很多的意思】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,得成于忍【如果一个人能够认识到所有的现象都是幻象,不被迷惑,这样的人就达到了忍的境界】,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。【这种人就是成佛的人,功德比前面说的还要多】须菩提!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。【真正的菩萨不会在乎什么福德,更不会在乎福德的多和少了】”须菩提白佛言:“世尊!云何菩萨不受福德?”“须菩提!菩萨所作福德,不应贪著,是故说不受福德。【真正的菩萨,会清醒地认识到,所谓功德,也是幻象,也不会被功德的利益、荣誉、好处所迷惑的 】”
☆福德终究也是幻象。
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
“须菩提!若有人言:如来若来若去、若坐若卧,是人不解我所说义。何以故?如来者,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,故名如来。”【不能通过外观、形象、行为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佛。“坐着”、“躺着”、“来去自如”,这些概念、描述,都不是成佛标志。刻个佛像,画一个佛像,也不是佛,也无法让你成佛。真正成佛者,不会被这些表象所迷惑】
☆佛法应彻底去除幻象。
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
“须菩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【普通人认为,这个世界是由无数个极微小的单元组成的,类似于原子说,这些单元称为微尘】,于意云何?是微尘众宁为多不?”【铺垫,表示多】“甚多,世尊!何以故?若是微尘众实有者,佛则不说是微尘众【普通人认为世界是由微尘组成的,但是成佛者不这样认为】,所以者何?佛说:微尘众,即非微尘众,是名微尘众。【微尘不过众生认识世界的时候,产生的一种幻象,是普通人用来描述世界的时候借助的一个概念】世尊!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,则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【普通人所说的世界,也是一个幻象,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实在,暂且借用“世界”这个名词做代号而已】何以故?若世界实有,则是一合相【普通人认为世界是由极微小的单元组合而成,称为一合相】。如来说:‘一合相,则非一合相,是名一合相。’【普通人所说的一合相,也是一个幻象,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实在,暂且借用“一合相”这个名词做代号而已】须菩提!一合相者,则是不可说,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。”【一合相就是一个幻象,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实在,但是普通人被幻象迷惑了而着相】
☆外部世界也是幻象。
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
“须菩提!若人言:佛说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。须菩提!于意云何?是人解我说义不?”“不也,世尊!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。【如果有人说佛祖认为主观、客观、时间、空间这些概念是永恒不变的实在,那么并不是佛祖的意思,也不是佛法】何以故?世尊说: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即非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是名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。”【普通人所说的主观、客观、时间、空间这些概念,都是幻象,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实在,暂且借用这四个名词做代号而已】“须菩提!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于一切法,应如是知,如是见,如是信解,不生法相。【如果一个人成佛了,对于各种现象,都应该知道这是幻象,不被幻象所迷惑,保持清醒的认识和判断】须菩提!所言法相者,如来说即非法相,是名法相。”【普通人所说的各种现象,都是幻象,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实在,暂且借用“法相”这一名词做代号而已】
☆对一切事物必须彻底消除执着。
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
“须菩提!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(qí)世界七宝持用布施,【铺垫,表示很多】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发菩提心者,持于此经,乃至四句偈等,受持读诵,为人演说,其福胜彼。【如果有人为他人讲解《金刚经》或者《金刚经》中几句话中的道理,他的福德超过七宝布施。重点强调的是金刚经本身的重要意义】云何为人演说,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。【如果向别人讲授《金刚经》,不要被表象所迷糊,保持清醒的头脑,做出正确的判断】何以故?”“一切有为法【你看到的、听到的、闻到的、尝到的、碰触到的、感受到认识到的包括联想出来的各种事物,都是有为法】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”【凡是你看到的事物、听到的声音、闻到的香味、品尝到的美味、触摸到的快感、意识到的概念,都是一种幻象,不是永恒不变实在的,就像一张照片,一段视频。他们就像一滴露水,很快就会蒸发掉,像闪电一样,转瞬即逝。人们应该认清这些幻象,不被迷惑,保持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】佛说是经已,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,一切世间、天、人、阿修罗,闻佛所说,皆大欢喜,信受奉行。

《心经》解说

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解说
【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又称《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,简称《般若心经》或《心经》,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、博大精深、提纲挈领、极为重要的经典,为大乘佛法的核心经典。】
唐三藏法师玄奘译
【摩诃,大;般若,智慧;波罗,彼岸,将解脱、自在、觉悟比喻为彼岸;蜜,到达;多,之上,之后,包含已经的意思;心,核心,中心。】【这是经过修行获得解脱悟道之后的体验。】
观自在菩萨【经过修行,获得了彻底解脱的菩萨,菩萨也是佛,这里指经过修行成佛的人。有的翻译成观音菩萨】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【通过智慧和修行,到达彼岸之后,或者说成佛之后。《心经》讲述的是成佛之后的体验,不是简单的理论,而是经过现实检验的体会】,照见【体悟到,感受到。照是一个不断实践、不断检验的过程】五蕴皆空【五蕴: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。 色:所有看到的物质。受:身体、皮肤感触到的感觉。想:思维、想象。行:行为。识:认识、意识。 其中色是物质方面的,受想行识都是心理、精神方面的。五蕴皆空,就是体会到各种事物和现象都不是永恒不变的实在,而是幻象,就像一张照片、一段视频而已。空,是幻象的意思,空不是什么都没有,佛法并不否定幻象的存在,各种事物总是以幻象的形式呈现给你的。但是佛法提醒你不要被幻象所迷惑,保持清醒的认识,做出正确的判断】,度一切苦厄【消除无尽的烦恼,获得彻底的解脱】。
舍利子【舍利弗,佛祖十大弟子,智慧第一】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【你看到的事物,都是幻象,事物和幻象不能分离,幻象和事物不能分离,事物总是以幻象的形式呈现给你】【物质和意识不能分离,意识和物质不能分离。物质是意识的,意识是物质的,物质总是通过意识呈现给你】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。【感受、思维、想象、行为、认识等各种心理现象,也是幻象】【感觉(比如快感、快乐、痛苦)也是一种幻象,感觉和幻象不能分离,幻象和感觉不能分离,感觉总是以幻象的形式呈现给你】【行为也是一种幻象,行为和幻象不能分离,幻象和行为不能分离,行为总是以幻象的形式呈现给你】【意识或认识也是一种幻象,认识和幻象不能分离,幻象和意识不能分离,意识总是以幻象的形式呈现给你】【以上详细解释了五蕴皆空】
舍利子,是诸法空相【诸法,就是各种现象,各种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都是幻象,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实在】,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。【就各种幻象的本体而言,没有生没有灭,没有开始没有结束,没有什么时候出生,什么时候消亡的问题。也不会因为你的存在而受到污染或者变得更加纯净,更不会有所增加或减少。人们看到的现象、变化都是幻象。幻象可以看做是一个人的影子,尽管随着光源角度的变化影子会呈现出不同的形象,但是这个人还是同一个人,发生变化的是影子而已,不能因为影子不同,就认为是两个人】
是故空中无色,无受想行识,【再次强调五蕴皆空,各种物质和心理现象都是幻象,就好比人和人影的关系,幻象就是人影,你看到了人影,知道人就在旁边,但是你用脚踩一下人影,人并不会感到疼痛,除非你踹一脚人】无眼耳鼻舌身意,无色声香味触法,【六根、六尘都是幻象,即十二处为幻象。佛法中,六根六尘合称为十二处。六根为眼耳鼻舌身意,即人认识外部世界的六种器官或功能。六尘为色声香味触法,是人认识活动的对象。六根六尘相互作用产生六识,因为六识的产生离不开六根六尘共十二个地方,因此称为十二处。普通人认识到的六根、六尘这十二处,也是幻象】无眼界,乃至无意识界。【六识也是幻象,十八界也是幻象。十八界是以人的认识为中心, 对世界一切现象和事物所作的分类。 一人一身即具此十八界。 其中的六根有认识功能; 六尘作为认识对象;六识则为随生的感受与观念。十八界依次为:眼界、耳界、鼻界、舌界、身界、意界; 色界、声界、香界、味界、触界、法界;眼识界、耳识界、鼻识界、舌识界、身识界、意识界。】
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,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。【又进一步:十二因缘也是幻象。缘觉乘修十二因缘,把整个人生过程划分为无明、行、识、名色、六入、触、受、爱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等十二个前后相续、周流不停的部分。它们之间的关系是:行缘无明、识缘行、名色缘识、六入缘名色、触缘六入、受缘触、爱缘受、取缘爱、有缘取、生缘有、老死缘生。想免除“老死”,应先免“生”;要想“不生”,必除去“有”;欲断“有”,必先“不取”;欲“不取”,应先断“爱”;要想断“爱”,必须舍“受”;要舍“受”,应离“触”、“六入”、“名色”、“识”,停止造作的“行”,断绝一切无明烦恼。断除了无明,就是解脱了生死。所以生死也是幻象,生死就是一个影子,成佛的人既可以看到人也可以看到人影,而普通的人只见人影不见人,被不断变化的人影所迷惑(生)或者惊吓到(死)】
无苦集灭道,【再进一步:四圣谛也是幻象。声闻乘依四圣谛之理而修,四圣谛即苦集灭道。修行者应该知苦、断集、证灭、修道。人有生、老、病、死、爱别离、怨憎会、求不得等苦。人生是苦,谛实不虚,名苦谛。人生诸苦根源于无明、爱、见等烦恼,名集谛。灭苦即得解脱,是灭谛。欲得灭苦,须依灭苦之道,如八正道、六波罗蜜,是道谛。普通人看到了四圣谛的人影,以为见到了四圣谛本人】无智亦无得。【更进一步:主客都是幻象。五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,是从现象方面论述的幻象,而十二因缘和四圣谛,则是从修行的角度来论述的幻象。不管是现象还是修行,其主体必然是人。这些都从人的角度论述如何认识到一切都是幻象。佛法是不二法,人和外界本来无二,人是能,外界是所,人是认识的主体,外界是认识的客体,能是主体,所是客体。所谓“无智亦无得”,智是主体,得是客体,智是修行者和智慧,得是修行的过程和成果。如果没有成佛,无论智慧还是愚蠢,都是幻象;无论修行不修行,都是幻象;无论成佛不成佛都是幻象。假如你没有成佛,所谓的智慧、修行、成佛,也都是人影,你并没有见到本人,这时候你认为的智慧,和没有智慧是一样的,修行和没有修行是一样的,成佛和没有成佛是一样的,只有当你认识到智慧、修行、成佛都是影子而不是本人,你才能见到本人。因为没有孤立存在的本人,影子和本人是一体两面的】
以无所得故,【连成佛都是幻象,一切事物也都是幻象,不要被幻象所迷惑。也就是说,原来都是影子,你只有承认一切都是影子,才有机会见到本人,影子是迷雾,破除了影子的迷雾,才能认清本人的面目】菩提萨埵,【达到觉悟成佛的境界,破除了所有人影的干扰,看见人的本来面目,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】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【然后就到达了彼岸之上】心无挂碍,【因为不被一切幻象所迷惑,始终处于清醒状态,因此心里没有牵挂】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【因为没有牵挂,没有忧愁、烦恼、恐怖】远离颠倒梦想,【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,正确的判断】究竟涅槃。【从烦恼中彻底地解脱出来,获得自在快乐的人生体验】
三世诸佛【燃灯佛代表过去诸佛,释迦牟尼佛代表现在诸佛,弥勒尊佛代表未来诸佛】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【依靠大智慧到达觉悟的彼岸之后】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【成佛了】。故知般若波罗蜜多【所以通过智慧获得觉悟之后】,是大神咒【咒,祝福的意思,不是说念一遍就可以实现愿望的法术,算是一种提醒和祝愿。大神咒,意思是如果你通过智慧能够到达彼岸,就像获得了神通一样】,是大明咒【如果到达彼岸后,就像获得了光明一样】,是无上咒【如果到达彼岸后,就像获得了最高的地位和境界一样】,是无等等咒【如果到达彼岸后,就像能遍及一切空间一样】,能除一切苦【一旦到达彼岸,就能能消除一切烦恼、痛苦】,真实不虚【如果能到达彼岸,就能感知到这些是真实的】。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,即说咒曰:【如果想祝福一个人通过智慧到达觉悟的彼岸,可以祝福他这么做】揭谛揭谛【去吧,去吧,告诉你去实践、去行动,渡到彼岸】,波罗【迅速地】揭谛【行动,渡到彼岸】,波罗僧揭谛【大家一起快速地行动起来,渡到彼岸】,菩提萨婆诃【菩萨,就是成佛的境界,而且要帮助别人成佛,犹如老师,自己获得知识后,还要传授给众生】。【合起来的意思是:行动起来,渡过去,渡过去,迅速地行动起来,大家一起迅速地渡到彼岸,共同消除烦恼觉悟成佛】
【佛法的意义在于让你从烦恼中解脱出来,获得自在快乐的人生体验。获得自在快乐的人生,要靠修行。修行是什么?修,就是学习佛法。行就是按照佛法里面讲的道理,到生活中、到社会中去实践、去检验。修行,要破除对一切幻象的执着,透过现象看本质,保持清醒的认识,进而破除对烦恼的恐惧。烦恼即菩提,烦恼也是修行,破除烦恼也是修行,破除烦恼,自然就是菩提。破除烦恼,首先破除生死的恐惧,五蕴皆空,所有事物都是幻象,生死也是幻象而已。和生死相关的一个概念是时间,究竟而言,时间也是幻象。生死不二,生死都是幻象(性空),依据一定条件、作用或机会(缘起),以生或死的幻象展现出来,普通人因为认识不到这个道理,而心生恐惧。实际上,撇开生死幻象的迷惑,本体而言,生即死,死即生,生死是一体两面的事情,认识到这一点,就可以无牵无挂,无烦恼无忧虑,回归本真之心,洞见清新之性。而所谓涅槃又不离生死,看破生死,就是涅槃境界。生死涅槃不二,烦恼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,脱离了对生死的恐惧,就会获得彻底的解脱,达到涅槃的境界,即究竟涅槃。】

见诸相非相是真功夫

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
这个是真功夫。
什么意思呢?
你所见到的现象,不过是你的六根同外界的六尘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幻象,不是永恒不变的实在。
如果认识到了你看到的现象的本质是幻象,就不会执着于表象了。
就是说,要透过现象看本质,不住色生心,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。

执着于空,就是顽空

金刚经说:“须菩提!莫作是念,‘如来不以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’须菩提!汝若作是念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说诸法断灭。莫作是念!何以故?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于法不说断灭相。”这段经文是金刚经第二十七节,意思要结合第二十六节理解。
上一节是以空对有,讲的是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。
破有之后,很多人要犯的一个错误是执着于空了。就好比说,一个小船,本来是用来渡人过河的,到了对岸就要下船,不能赖在船上不走。空只是一个破有的工具,当有被破除之后,空也就该舍弃了,不应执着。
如果执着于空,就是顽空。这一段说的就是这个事情,于法不说断灭相,就是说空不是什么都没有,空是幻象,佛法不否认幻象的存在,否则你也无法存在。佛法要求你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幻象,不要被幻象所迷惑。如果认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,那么谁在上网,哪个在发帖?如果你认空是什么都没有,就堕入顽空,不得见如来,不能成佛。

佛不是用来信的

佛本来就不是用来信的,学习佛法是为了生活,为了实践,是为了探究宇宙人生的真谛。
信佛只是修行的初级阶段,不是终极目的,是手段而不是目的。
佛法是用来指导生活和实践的。
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,离世觅佛法,恰似求兔角。
万法唯识,就是佛法的真谛,是宇宙人生的真相。
昔日,道一和尚常习坐禅,未能悟道。南岳怀让禅师问他:“大德坐禅图什么?”回答说:“图作佛。”怀让即取一砖在他庵前石上磨,道一问磨砖做什么,怀让回答“磨作镜”,道一奇怪道:“磨砖岂得成镜?”怀让反问:“磨砖既不成镜,坐禅岂得成佛?”

此时正当修行时
文革时一女士被剃阴阳头,公众批斗当众羞辱。
虽说她学佛多年,还是难忍如此侮辱,萌生了死的念头。
禅门大师贾题韬递上一纸条,女士豁然开朗,安然度此劫。
纸条七个字:“此时正当修行时”。
他强由他强,清风拂山冈;他横任他横,明月照大江。
在红尘中修行

学佛即是修心,心外求法,即如魔道。
在红尘中修心,苦难和问题就是老师,不迷信高人,能人,当你到了一定的境界,高人能人是一定来找你的。
你就是佛,只是沾染了尘埃,迷失了本性,收回自己的心性,回到我们的家园,即现如来真佛。

人如果不存在哪里有佛

人如果不存在了,哪里还有佛。没有孤立的,独立于人、生活和社会之外的佛法。佛法和人、生活、社会是一体两面的。

心起恶念不是罪过

有人说修行应该不起恶念,心起恶念就是罪过,就是造业。这个说法不对。
佛性就是念念不住,佛法是不二之法,善念、恶念本来就不二,是一体两面的东西。心起恶念,也属正常,不是什么罪过,也不是造业。修行的关键不在起不起恶念,而是在于如何对待恶念。
心起恶念后,修行者应该知道恶念是不对的,不能按照恶念的意思去做,即使是强烈的诱惑和冲动,也要把握住自己,在恶念的强烈冲动面前,否定恶念,不做恶行,就是修行,就是佛性。如果被恶念所俘虏或趋势,做下恶行,这就是罪过了,就是造业,说明修行不够,说明没有得道。

修行与食素

食素指不食荤腥。腥就是动物肉类,荤是指荤辛(五辛:一葱、二薤、三韭、四蒜、五兴渠)。出家人素食,是中国汉族佛教文化的特色之一。
根据佛教现状,南传佛教依循南传律法,出家人可以肉食,即使在佛陀时代亦如是;藏传佛教的出家人也一向不忌荤腥;日本佛教为中国汉族佛教文化之传播区,早期日本僧人亦行素食,由于形势的演变,近代已全面开放肉食。
各地对于在家的佛教徒,并没有严格要求食素的,听其自愿。
依佛教早期戒律,比丘可食“三净肉”,即眼不见动物被宰杀时的情景,耳不听闻动物被杀时哀叫的声音,不疑是为我而宰杀的肉食。后来佛教又有五种净肉之说,此即在三净肉的基础上,自死肉、鸟残肉两条。
汉地佛教禁止吃肉,起源于梁武帝。梁武帝大力推广佛教,自己也身体力行的信奉佛教,但是梁武帝并不懂佛法。梁武帝认为发慈悲心,就不应该杀戮,不应该吃肉。他就这个问题请教一位高僧,那位高僧慑于他的权力,没敢反驳。
六祖惠能大师在《法宝坛经》中对梁武帝的评价是:“武帝心邪,不知正法,造寺度僧,布施设斋,名为求福,不可将福便为功德。功德在法身中,不在修福。”
近年来,由于种种原因使然,有些学佛者误解了慈心不杀与爱生护生的素食主义者的本意,误解了学佛的内涵外延,单纯地将吃素等同于学佛,消极地认为学佛就是吃素,吃素就是学佛,以吃不吃素为学不学佛的标准,甚至对他人横加指责,造成不利自他的恶劣影响。
到什么时候人的生命都是最宝贵的。健康是最重要的。你如果不懂科学,告诉别人吃素,影响了健康,其实也是造业。修行人不必特意追求食素,这里有一个因缘的问题,如果对荤腥不喜欢,食素也没有什么问题。需要注意的是健康问题。
严格的素食(不吃鸡蛋、不喝牛奶)对健康不利,一定要补充维生素B12(或复合维生素),因为植物中不含维生素B12。缺乏B12会导致恶性贫血。恶性贫血还会造成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害。补充的方法可以平时吃一些腐乳,也可以买一些维生素B12药片加以补充。

非法非非法

非法非非法,其实字面的意思已经表达的很清晰了,就是佛法,并不是你们执着的那个佛法,但是因此否认佛法的存在也是错误的。
这在佛法里面叫遮,就是用否定的方法认识事物,其实这种方式生活中很常见。与遮对应的就叫表,就是正常的用肯定的方法认识事物。
后来学习《坛经》付嘱品,当学到下面这一段时对非法非非法的智慧又有进一步的体悟:
若有人问汝义,问有,将无对;问无,将有对;问凡,以圣对;问圣,以凡对。二道相因,生中道义,汝一问一对,余问一依此作,即不失理也。
当事人都习惯于用肯定方法认识世界的时候,佛法让我们换一个角度,用否定的方法认识世界,可以让我们对世界的本质有一个更深的认识。
《金刚经》里面,“所谓佛法者,即非佛法。”“无法可说,是名说法。”也是这个道理。那么究竟怎么理解这句话呢?顿悟之后,再看《金刚经》就豁然开朗了。
可以这样理解:
佛法,用语言和文字表达出来之后,内涵已经发生了改变,就是说语言和文字的东西无法真实的表达佛法的内涵。但是佛法是存在的,佛法不会因语言文字的扭曲而改变。
同时,你如果把语言和文字所表达的意思看做就是佛法本身,那也是错误的。
佛祖在讲授佛法的时候,不得不借助于语言文字,但是语言文字只是你理解佛法内涵的工具,真正的内涵要靠你自己去体悟,去思考,如果你把语言文字当做了佛法,那就错了,得到的也不是佛法。
再打个比方:
就好比饭锅是煮饭的工具,没有饭锅,就没有饭可吃。
但是饭锅本身不是饭,饭锅不能吃。
但是没有饭锅,的确没有饭可吃。

没有六道轮回

六道轮回是佛陀方便说法,是一个比喻,意思是如果不能觉悟,人生就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,犹如六道轮回。
很多人悟把比喻当成了真实,就不符合佛法了。

什么是修行

修行就是生活,生活之外没有修行。修行在社会中,在生活中,在工作中。
所谓修行,就是按照佛法去生活,去工作,生活要和谐、快乐,工作要有成就,有创造。
没有独立于生活、社会之外的另外的一个修行。
给您看个故事:
唐朝道一和尚常习坐禅,未能悟道。
南岳怀让禅师问他:“大德坐禅图什么?”
回答说:“图作佛。”
怀让即取一砖在他庵前石上磨,道一问磨砖做什么,怀让回答“磨作镜”,道一奇怪道:“磨砖岂得成镜?”
怀让反问:“磨砖既不成镜,坐禅岂得成佛?”

悟道可以不必受戒

佛法说,人人可以成佛,悟道修行的道路有很多条,就是佛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。所谓八万四千法门,是方便说法,就是一个比喻,意思是很多,数不过来。
打个比方,人得病以后,轻重不同,病因不同,所以治疗的方法也不同。某人得了小病,到医院住了两天院就好了。你不能说那人没有开刀手术,病就没有治好。
你认为只有受三皈依,受戒才算是成佛悟道,就好比只有动手术才能算治好病一样。

如何读佛经

读佛经,是修行,修行是手段,目的是获得解脱,获得自在快乐的人生体验。
读佛经,不是坐在那里读就是修行,就可以获得解脱,而是需要你弄明白佛经里面到底说的是什么内容,讲的什么道理。
佛经就好比是一只小船,坐船不是目的,目的是划到彼岸,上岸。
怎么才能读懂佛经的内容和道理,需要思考,需要你到生活和社会中实践,通过社会和生活,懂得佛经里的道理。佛法是人的佛法,是生活的佛法,是社会的佛法,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。离世觅佛法,恰似求兔角。

遇到恶也不要回避

生活中,即使是遇到恶行,丑恶的事情,也不必回避,也要看,要知道为什么是错的,要敢于面对错误的事情,在错误的事情面前检验自己认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。
就好比病菌,真正身体健康的人,不是靠躲在房子里不接触细菌才保持健康的,而是接触外界,通过和细菌的接触,来不断提高自身的免疫力。强壮的植物都是在野外生长的,温室里长不出强壮的植物。
所以,当你遇到你认为是错误的言行时,要敢于面对,这也是检验你认识和处理问题能力的绝佳机会,是最好的修行机会。

什么是无念

到底什么是无念,无念肯定不是脑子一片空白,什么都不知道。如果是那样,照脑袋一棒子打昏之后,就达到无念状态了,死人更是无念了。
这方面,六祖惠能已经有过教诲了:
无念者:于念而无念。
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,无念并不能离开念,这是佛法的基本原则,不二之法。你见过世界上只有黑,没有白吗?念和无念,本来是一体两面,观察的角度不同,你见过只有一面的硬币吗?无念,是离不开念的,没有念,哪来的无念。
无念,并不是什么都不想,否则和木头石块、死人有什么区别。那是顽空,那是断灭相。念是肯定念了,但是念过之后,不被你所念的所迷惑,只要你有念,就有一个念的对象,这个对象,并不是所谓的客观实在,而是你念本身的产物,你要知道你的念不过是六根六尘相互作用,根据你的经验形成的一个“识”,万法唯识,就是这个识。那不过是一个幻象,如果你真有念了,就是执幻为真了。如果你认识到五蕴皆空了,那就是无念了,于念而无念。

因上努力 果上随缘

佛教中有句话,叫做“因上努力,果上随缘”。也就是说,在我们可以把握的部分尽力而为,至于最终结果如何,就顺其自然而不是一味强求。倘能做到这一点,就不会构成什么压力了。任何一件事的成败都是相对的,是可以转化的。如果因为这种暂时得失造成压力,不仅于事无补,还会因此带来更多的负面作用。

西方净土在哪?

佛陀当年所说的西方净土或者西方极乐世界,是方便说法,就是一个比喻。佛祖要告诉众生的意思是:离性别无佛,莫向身外求佛。极乐净土就在你脚下,在你脚下之外,没有另外一个独立的极乐净土。你觉悟了,认识到了宇宙和人生的本质,获得解脱享受到自在快乐的人生,当下就是极乐净土。
所以,六祖大师惠能说:世尊在舍卫城中,说西方引化经文,分明去此不远。若论相说,里数有十万八千,即身中十恶八邪,便是说远。说远,为其下根。说近,为其上智。
六祖大师说,迷人念佛求生于彼,悟人自净其心。所以佛言,随其心净,即佛土净。
六祖告诫说:使君东方人,但心净即无罪,虽西方人,心不净亦有愆。东方人造罪,念佛求生西方,西方人造罪,念佛求生何国?
六祖认为:凡愚不了自性,不识身中净土,愿东愿西。悟人在处一般。所以佛言,随所住处恒安乐。使君心地但无不善,西方去此不遥。若怀不善之心,念佛往生难到

凡夫和佛的区别

凡夫即佛的意思是,人人可以成佛。那么凡夫和佛的区别是什么?
一个人如果处于痴迷状态,不能正确的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,那就是凡夫。
如果觉悟了,就成佛了。
我说的成佛是这个意思,大家不要误解,不是具有法术,无所不能的神仙。
成佛之后,该怎么生活还怎么生活,和从前的区别是:
由于认识到了宇宙和人生的真相,所以不再执着,也不再烦恼,自在解脱,快乐人生。

生死和涅槃为什么不二?

佛法的核心就是五蕴皆空,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幻象,像一段视频、一张照片而已。
因此常人理解的生死也是幻象,涅槃也是幻象。
就生死而言,生是幻象,死也是幻象。生死是一体两面的事情,没有生就没有死,他们像一个硬币的两面。
生死幻象的产生,是缘起性空的结果,是依据一定条件或机会,以生或死的幻象展现出来,普通人因为认识不到,而心生恐惧。
如果明白五蕴皆空,生死是幻象,就摆脱了对生死的恐惧,获得解脱,就是涅槃的境界了。
没有一个孤立的涅槃,涅槃在生死中,摆脱了对生死的恐惧,就是涅槃,因此说生死涅槃无二,他们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。

五蕴皆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

五蕴皆空的空,非关有无,根本不是没有的意思,不是一个空瓶子里什么东西都没有的那个空。
五蕴皆空的意思是:你看到的、听到的、闻到的、触摸到的、想到的一切事物,都是幻象,不是永恒不变的实在。

梦参法师:佛是全知但不是万能的

梦参法师说:佛不是神仙,佛也不是救世主。佛是全知,但不是万能的,佛不在天上,佛不在寺庙里,佛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。在别人危难的时候,伸手去帮助别人的人,都是佛菩萨。在这个世界上,唯一能够解救人们脱离苦海的,是我们自己,是我们自己与生俱来的那颗智慧的本心。

卢麒元菩萨:境界决定命运

眼浅则命苦,心浅则命贱。
境界决定命运。
眼浅,就是看得不够远;心浅,就是心胸不够大。
舍近求远,难。离乐得苦,难。
远,是长宽;苦,是高度。远者无亲,所以有缘;苦者无欲,所以觉悟。有缘,则苍天眷顾;觉悟,则当仁不让。
境界,非修行无法得到。意思是,送不得,收不得。
修行,向外格物,向内革我。修行,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
一人眼浅,则一人命苦;一国眼浅,则一国命苦。一人心浅,则一人命贱;一国心浅,则一国命贱。
一人修行易,一国修行难。绝七情六欲不易,平三六九等更难。不绝七情六欲,难平三六九等。
人人修行,则举国修行;人人有境界,则举国有境界。
领袖,领修而已。
做一个行者。

佛教不是佛的组织是人的组织

佛不吃人但人吃人。佛教不是佛的组织是人的组织,佛不等于佛教。打着佛的招牌的人或组织去为人服务在历史上是少有的。比如六祖千年难得千年里又有几个六祖级的人物?人对佛一定要有正确理解,这样才能避免被以佛的名义来奴役你的人或者组织。把金刚经搞到教育系统是要强奸我中华民族。(秋波媚媚)

世界上唯一能保值的东西

唯一能保值的就是智商,载体是高科技。能被山寨的技术,就不是高科技。

博士与大妈

一大妈误入博士WX群。有人提问:一滴水从很高很高的地方自由落体下来,砸到人会不会砸伤或砸死?群里一下就热闹起来,各种公式,各种假设,各种阻力,重力,加速度的计算,足足讨论了近几个个小时。这时大妈忍不住问了一句:你们没有淋过雨吗 ?群里突然死一般的寂静……然后,然后大妈就被踢出群了。

返回顶部    
非空学习笔记 2009~2020 QQ: 925582728 v7.0